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唐伟胜教授应邀莅临公司畅谈学术热点“物叙事”
作者:谭悦编辑:张亚男审核:李敏锐时间:2023-04-18点击:

2023年4月12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伟胜应邀做客第212“外语论坛·专家论道”,畅谈学术热点“物叙事”。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李敏锐副教授主持讲座并致欢迎辞。本场讲座反响热烈,吸引了太阳集团53138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前来参与。

唐伟胜从2015年其与“物叙事”结缘谈起。在此之前,他主要关注美国短篇小说,在其研究过程中,一位名扬海外但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美国著名自然作家瑞克·巴斯(Rick Bass)引起了他的注意。了解之后,他便决定以“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为切入点,对该作家的生态作品进行研究。基于此,唐伟胜于2016赴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访学,进而确定了自己的志趣所在——物叙事。

作为中国第一个研究“物叙事”的学者,唐伟胜结合最新撰写的文章“物叙事及其考察路径”,进一步阐释了何为“物叙事”及其可能的研究路径。在分享“物叙事研究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现实背景”时,唐伟胜通过中西对比,主要讲述了物叙事的思想背景。他认为西方物论关注“人和事”,旨在追求物的真相,基本前提是物-我两分以及或明或暗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中国传统物论则更多聚焦“人和物”,其核心是通过对物的思考来反观自身,最终落脚到现实伦理诉求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物论。在论述“感物/物感”传统时,唐伟胜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有“人们认为万物可以分享人类情感或个性”这一传统观念。根据这一传统观念,所有文学作品都源于人们内心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得以与外物相互交流,形成刘勰所说的 “(心)随物宛转”和 “(物)与心徘徊”的双向过程;而西方这种以文学作品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则从浪漫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

“物叙事与物叙事研究”环节,唐伟胜以 “物是什么”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向在座师生进行了分享。他首先和大家讨论了 “物”的英文为何是“thing”而非“object”。然后对“物叙事”中的“物”进行了定义:此“物”应取其广义,不仅包括通常被认为无生命的物件,也包括通常被认为有生命的动物、植物、超自然物和人类等,甚至还包括“事件”和各种人造物。最后唐伟胜系统论述了考察叙事中的物的三条途径:(1)作为符号的物,(2)作为本体的物,(3)作为叙事策略的物。

李敏锐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鼓励大家向唐教授学习,从文学文本出发展开研究。同时,在座的师生就讲座内容,积极发问,提出了“如何从物叙事角度研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10½章世界史》”“物叙事与生态主义、后人类主义等批评理论的关系”“‘超自然状态’的物如何真正脱离人,以实现物我平等”等问题与唐教授进行了请教与探讨。

整场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唐伟胜教授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为太阳集团53138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物叙事”学术盛宴,让听众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专家简介】唐伟胜,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入选者,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英语系访问学者,并成为该系的“叙事项目”(Project Narrative)研究成员,2016-2017年美国布朗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诗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叙事学分会会刊《叙事研究》执行主编,在Style,Neohelicon,ISLE,《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等10多个项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