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下午,太阳集团53138赴武汉汉剧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武汉市人民剧院进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在此期间,他们观看了《扈家庄》和《打灶神》两出汉剧名篇,其中不乏有汉剧大拿,老年票友,青少年演员,汉剧初学者和他们家长的出场,使得整个场面充斥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白发与黑发的交融,给汉剧文化继而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祝樱梓)十岁开始上舞台,今年十五,我们班最大的22岁,最小的十岁。”在《扈家庄》演奏中间无意穿插了一个小插曲:扈三娘的头套因演员头发过短不牢固掉了,我们趁这个间隙采访了这个坐在我们前来捧场的艺校员工,她所说的年龄差距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随后,她补充道:“刚刚的《扈家庄》是出武旦的戏,刚刚台上的女生是武旦,我(祝樱梓)饰演的是花旦,我旁边的女生(周紫璇)演的是青衣,还有刀马旦之类的。当问及这些丰富多样的角色的区别,祝樱梓热情地告诉我们花旦以表演为主,武旦打戏比较多,青衣的话就是舞蹈甩十五米的绸缎。“我们课程安排有文化课,专业课,还有早功课,晚自习之类的。”说到兴起之处,她在闲暇之余跟我们谈到了她们作为青年演员的生活,“我们没有暑假的,都是这样一直演。最喜欢的时候是,一个人撑起一台戏,25分钟。”
谈到和其他剧种的区别,青年演员们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和京剧相比,汉剧的唱腔,口音,比京剧长一些,高一点,而且汉剧是武汉话。和昆曲相比,其实差不多,我们有一些唱法还是学昆曲的,因为昆曲特别美,声段特别讲究没有一点瑕疵。黄梅戏和我们还有蛮大不同,黄梅戏用的大本嗓(就是现在说话的声音),我们用的小嗓。而且谈到台词,其实都不用背的,按顺序走一趟就记下来了,背出来的反而会生硬。”谈到未来的安排,和我们一样,都有点踌躇“毕业了,考中戏或者直接留汉剧院的都有的,这个还是看个人。”
在来到汉剧院之前,团队成员了解到尽管汉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汉剧的视频在网上资源却很少并且也难以发现相关渠道了解演出购票情况,于是我们询问了他们关于汉剧宣传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我们推广汉剧的初衷提供一些灵感。“汉剧在学之前其实是没有接触过的,因为汉剧在电视上看不到,现在在网上搜索一个叫“先驱者近”的人,他在传播我们的汉剧,渐渐地优酷上也可以搜的到了。演出信息的话,有个戏剧宝,还有人民剧院的公众号,我们的剧院门口也有展示板。”
演出结束后,成员们碰到一个意犹未尽的初学汉剧员工的家长,她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的想法:“汉剧这个剧种感觉现在是小孩子和老人欣赏居多。小孩子有的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去看的,有的是自己看了之后觉得里面有个人物很有趣或者年纪小也跟风。老人这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这种娱乐更有感情些。不像我们中年人,我自己要不是孩子在学这个,你在以前问我这方面的内容,我也不晓得,但是要给孩子做榜样才能教她。” 谈到孩子以后发展的问题,这个家长也谈到了她自己的想法:“在小孩年纪还小,懵懵懂懂的时候,你给他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他觉得有趣,再加上家长什么的一引导,他还愿意去学。但如果以后接触了新的东西不走这条路,我们也不会拦着,而且在他们学习的时候也是靠孩子的天赋选角,有武旦,花旦,刀马旦,这样也更容易热爱吧。”
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这位家长也谈了她对孩子教育的一些想法:“我们并不担心因为艺术导致孩子教育资源的缺失,因为艺术是靠文化的领悟力来塑造的,学艺术的同时也学习了文化,况且我们也有让孩子在外面补课,只有文化学好了,他们才能塑造出有灵性的角色。虽然现在学汉剧还是家长的选择,但是我们也是考量过的。而且虽然从商业价值方面来说,这个肯定是比不上电视剧,但是让孩子学这个,主要还是想着弘扬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总得有人去继承,而且,我相信这个以后肯定是不会消亡的,毕竟国家力度是在加大的,这些传统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这时候成员们继续追问道:“您的意思是指,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会越来越好?” 她点头笑道:“会越来越好。”
欣赏完演员们生动的戏剧表演,团队成员走出剧院发现天已渐渐昏暗。站在剧院门口,看到仍在工作的工作人员,三三两两讨论剧情的老人们和正在聆听老师指导的演员们,他们踏上回去的路程,耳边萦绕着那悠长动听的声音,不禁感慨这样一门付诸太多心血的传统艺术文化却没有得到流传与传承,甚至走向困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唯有颠覆的态度才能继承”,自2006年以来,汉剧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经济与政策支持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如何将汉剧发扬光大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重点,汉剧该如何找到它的发展之路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